Search

50 Years in the Making 的作者是Morgan Housel,我看過他寫的 Th...

  • Share this:

50 Years in the Making 的作者是Morgan Housel,我看過他寫的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與Everyone Believes it; Most Will Be Wrong。

這本書用長達六十年的歷史角度,解釋2008金融海嘯的長遠成因。

一開始討論了美國整體經濟從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發展軌跡。

二戰結束,美國上百萬的軍人與後勤支援人員解除動員,回歸民間。戰爭驅動的巨額政府支出中止。日本與歐洲,百廢待舉。當時美國領導階層普遍擔心經濟陷入衰退。

經濟顧問委員會在1947發給杜魯門總統一份報告,警告未來一到四年間,發生全面衰退的可能。

美國政府採取的對應措施是促進內需,取代戰時需求。給予退役軍人容易取得的貸款,幫助他們買房。這就是消費趨動經濟(Consumption-driven economy)的開端。

1950年代,美國內需占GDP約56%。到了1980年代,升高到70%。

從1950到1970年代,美國整體消費貸款金額開始明顯攀升。同期間家戶所得同步提升。所以債務/所得比基本上是持平的。

1980年代開始,所得增長開始出現差別。一般家庭所得增長不大。但頂端1%所得大幅增長。1979,最富有的1%美國人賺取全國所得(National income)的10%。到2005,占比提高到22%。

僅管一般家庭的所得提升有限,在看到較富有的鄰居所擁有的東西時,人難免想要跟上。接受較低的薪水比較容易,但接受落後鄰居與親戚的生活水準,比較困難。

於是家庭花費比重開始增加,這反應在儲蓄率降低。1981,美國個人儲蓄率還有12%。到了2005,趨近於0%。

收入都花完了還追不上怎麼辦?

沒關係,你可以借貸。

美國家戶債務/所得比從1960的60%到2007升高到130%。

金融海嘯就是付出代價的時刻。美國人借貸太多,借貸標準太寬鬆。然後這些不良債權包裹形成的衍生金融產品遍布整個金融體系。一出問題,大家全部一齊下水。

一個近代的問題,其實有著長遠的根源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綠角財經筆記是一個專注於指數化投資概念,指數型基金,ETF,資產配置與美國券商投資相關討論的部落格 網址: http://greenhornfinancefootnote.blogspot.com/
View all posts